就业指导
当前大学生现行就业制度及择业途径

发布时间:2007-11-28 14:03:17    来源: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也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因此,对于面临求职择业的大学生来说,只有从宏观上对就业制度和就业市场有所了解和认识,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
第一节   现行就业制度
一、了解就业政策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进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对于人才的需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变化之中,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具体表现为: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单位要不到大学生,大学生想去的单位又不需要他们,社会急需的专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很少或暂时还没有。这种结构性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尤其是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原本较难的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但“自主择业”并非自由择业。不同隶属关系学校的毕业生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毕业生在就业办法和有关规定方面略有差异,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办法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说,掌握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例如:南方某师范学院毕业生小魏,一心想在珠江三角洲工作,但自认为来自农村,要想留在大城市很困难。所以,从大三开始,她就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就业问题不能像一些有“背景”的同学靠家里帮忙了,只有依靠自己主动去争取。小魏对自己的状况作了以下客观的分析,认为自己虽已大三,但对就业问题一无经验,二无资料,千头万绪,该从那开始呢?听同学讲得神神秘秘,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也告诉了许多,分析来分析去,小魏打定主意,先按老师说的从掌握就业政策入手,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调查研究一番,再作决定。她首先用一段时间到图书馆把珠江三角洲各地的报纸找到,然后在网上查询一番,再加上其他一些渠道,凡是有关珠江三角洲的就业方面的信息,她都要收集起来分析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她的心中慢慢有底了,对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比较熟悉了。
     到了寒假,小魏决定不回家了,留下来到各地参加供需见面会,亲自摸一摸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小魏对省一级的供需见面会不抱什么希望,但又要去看看,了解总的形势。这类会议主要是对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有利,而且用人单位在会议上往往又抬高条件。果然,招聘现场、各用人单位都表示只收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自己一份推荐表也未投出去。她于是把重点放在各市的供需见面会上。
     从毕业前的2月份开始,小魏参加了佛山、顺德、东莞等地区的供需见面会。在佛山,小魏看到很多教育单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条件,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接收本地生源。对此她虽有准备,可还是感到了心凉了大半。在佛山、顺德、东莞受挫后,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把眼光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结果,东边不亮西边亮,她从众多的资料中发现在三水、新会一带仍然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机会。那些地方上一年的人才需求表明,今年仍需要一些教师,而且,那里的人事政策仍能容许接受部分外地毕业生。经过艰苦的努力,结果小魏确实在新会一所中学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
     小魏回到学校后,在班会上谈体会,她说了一段令同学们印象很深的话,她说,政策就是信息,政策就是机会,对于就业政策以及其他一些知识,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的掌握。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魏求职的成功经历也充分证明在就业问题上也需要积累,需要信息上和政策上的积累。小魏从“大三”就开始收集就业的有关资料,对政策方面资料的掌握采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策略。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做法。所以她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对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就业和人事政策了如指掌,顺利的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在一些求职择业的关键时刻,一定要注意政策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各地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包括生源、层次、专业等方面的要求都要做一定分析、对比,从中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政策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活动。这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何把握政策所带来的机遇,从而取得求职成功是大有裨益的。正如小魏自己说的,政策就是信息,政策就是机会。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就业的相关政策对于我们求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规范,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但就业市场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与我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所以,为了使各位学生尽快的熟悉就业环境,能够顺利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此,我将就业的相关政策及就业形势向各位做一下讲解。正像我前面所讲的掌握就业方针和政策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才能提高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及有关政策法规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采用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在那种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下,学校和学生没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而用人单位没有选人的自主权。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1.毕业生就业的原则和制度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毕业生就业按照“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 
    2.定向生原则上按入学时合同就业。如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原画定向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须征得原单位的同意,报就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交纳相应的违约金和培养费后,可调整就业单位。
    3.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及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享受师范、农林、民族、体育、航海等国家专业奖学金及享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原则上按国家计划就业,对不服从就业计划自谋职业的,需补缴在校学习期间普通专业的学费井返还定向奖学金、专业奖学金。
    4.结业生的就业政策结业生就业必须在《就业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在规定时间内未联系单位的,由学校将其档案、户籍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籍),自谋职业。
    5.有病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学校应在毕业生毕业前认真负责地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以后仍未痊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籍关系和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由其自谋职业。
    6.自边远省区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来源于边远省区的本、专科毕业生,只要是边远省区急需的,原则上应回生源省区就业。边远省区特指以下10个省、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
    毕业生可以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不参加就业,凭国(境)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经学校教务和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不列入就业计划。毕业生集中离校时未办妥手续的,原则上将其户口转至家庭所在地,继续办理出国手续。
     8.学生就业的最新政策
     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9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呕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国务院同意,联合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以49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制度,并对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全新的规定。
     (1)、大学生凭报到证和录用书可在省会城市落户。除直辖市外,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手续。公安部门对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办理落户手续。
     (2)、大学毕业生的户籍可以在学校保留2年。根据规定,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学校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卅所在地,或2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对于超过2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和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3)、取消对毕业生就业的不合理收费。为了使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国家取消对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费、出系统费等不合理的收费,真正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合理流动。
     (4)、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对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交纳社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保障其合法权益。
     (5)、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毕业生,可将档案存放在其常住地经人事部门授权的人才交流机构或县级以上政府授权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并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
     (6)、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就业。国家规定对于原籍在中、东部的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工作,实行来去自由的原则,大学毕业生可提前定级,放宽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定标准,适当提高工资标准。
    (7)、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8)、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2年。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人举前户籍所在地城市或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三、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式
    1.大学生业的途径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大学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就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今后国家政府机关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一律实行考试考核的办法。
     ①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的,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报考市(地)级以下政府工作部门的,文化程度由省级录用主管机关规定;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的,须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身体健康,年龄为35岁以下;具有录用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国家规定,某些专业毕业生,如外语、计算机、财会专业应届毕业生,可以经过考试直接进入中央和省级政府机关工作。
     ②国家招考、录用公务员的基本程序。
     用人单位编制录用计划:录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人部门的名称及其编制,缺编人数及拟增加总人数,拟录用职位名称、专业、人数及所需要的资格条件,报考对象、范围及采取的考试方法
     报名与资格审查:报考之前,组织人事部门会在新闻媒介上发布招考公告,公告招考对象与条件,报名时间、报考地点及报名时政府审查的证件,报考部门、录用人数及专业,考试录用的原则与方法,考试时间和内容,报考费用及其他必须向报考人说明的事宜。
考试:对资格审查合格者,进行笔试和面试。笔试有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项内容。公共科目一般包括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律基础知识、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社会调查报告等。专业科目内容,因拟聘任职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面试是通过面谈、情境模拟或心理测试等方法,对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进行测试。
    考核: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还要对考试合格者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等工作实绩及需要回避的情况进行调查考核。
    录用:由各用人单位、部门根据职位要求以及应试者的考试、考核与体检结果,公布录用人员名单,进国家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报地市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备案。
    ③国家对新录用的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要有1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合格的,才予以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资格。在试用期间,新录用的公务员要接受岗位培训,合格者方可正式任职。新录用的没有工作经历的公务员,应安排到基层工作1―2年。中央和省级党的机关录用的工作人虽一般采用招考和选调3种方式,录用考试参照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有关规定办理。
    (2)、大学生毕业到军队就业。中央军委为实现“科技强军”战略,将进一步增加接受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数量。
    ①军队接受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应符合的基本条件。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祖国、热爱军队,志愿献身国防事业,符合公民服役的政治条件;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平均在“良好”以上;本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5周岁,毕业硕士生不超过30周岁,毕业博士生不超过35周岁;接受专业类别以理工类为主,兼顾部分文史类毕业生;身体健康,具体条件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的体检标准》执行。到专业技术岗位的毕业生视力和身高条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
②军队接受高校毕业生的程序。在毕业生所在学校推荐或毕业生自荐的基础上,军队用人单位按照专业要求对初选合格的毕业生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审查、面试、体检。考核合格后到协议单位报到。
    ③毕业生到军队工作后的待遇。报到后即享受军队干部待遇,从报到之日起发给当月相应职务薪金,实习期满后,即定职定队。本科毕业生定副连职,授中尉军衔;硕士毕业生定正连职,授上尉军衔;博士毕业生定正营职,授少校军衔。入伍后的医疗保健、保险、住房分配、家属随军、休假等福利按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执行。家属享受国家有关军属待遇。
    (3)、高校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工作。“三资企业”是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工作,必须通过双向选择,签定就业协议书,还要到企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才流动机构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①“三资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和进入“三资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教育背景。“三资企业”一般要求应聘者受过大学教育,除主管、经理职位以及特殊岗位有时对学历、专业要求高一些外,一般职位对学历和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因此,在选择应聘单位时,首先要摘清招聘职位与自己专业有何不同与差别。第二,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的程度。如应聘管理人员,因管理人员需要经常与外国人沟通,要开会,要做报告,英语的听、说能力应达到较高水平,计算机操作方面;必须会使用WORD和EXCEL。应聘初级职位,外语的会话水平应无大碍,但对计算机的操作应当很熟练。第三,综合素质要求。“三资企业”要求应聘者沟通能力好,注重团队辅神,语言能力高,充满自信,个性独立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要求员工可以持续加班,身体健康。
    ②“三资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途径:
     通过大型人才中介组织,在报纸上登广告,网上招聘,参加人才交流会等。加人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将和美国、日本等世界经济强国站在同一标准线上,人才也将突破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和在国外就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大量的跨国公司将涌人我国,他们出于战略目的,将大量招收本地人才,传统的就业格局将被打破,大学生更加趋向于在国外著名企业就业。在大学生首选企业的调查中.微软、宝洁、IBM、摩托罗拉、贝尔、朗讯、通用电气、英特和西门子等国际知名大企业仍位居前列。在大学生首选的前50名中近1/2是外国大企业。
    (4)、其他。大举生也可以到边远地区、城镇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或考研、出国,或采取自主创业。
    2.大学生就业的方式
    自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以来,大学生实际上被推到了市场化就业的轨道,并逐步形成了签约就业、合同就业、定向就业、灵活就业、升学、出国和参加国家与地方项目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
 (1)签约就业: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合同就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3)定向就业:招生时以定向、委培形式录取的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4)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形式。
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是向社会“寻求”工作,而是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通过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进而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办企业,成为新企业的所有者或管理者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也可以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自主创业目前已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新的就业途径,它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渠道,无疑对大学毕、出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由职业,是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其他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与一家或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不定期、不定时的劳动就业关系,如技术主管、技术顾问、技术员、  产品推销员和管理人员等。
    (5)升学:包括专科毕业生升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考取第二学士学位深造。毕业生升学一方面提高了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就业矛盾。逐年上升的考研人数,使得考研队伍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大军,也成为缓解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6)出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WTO,部分毕业生到国外继续读书、深造,另外有不少毕业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到境外的企业去工作。
    (7)参加国家和地方项目:毕业生参加由国家有关部委或地方政府选派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如到我国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或晋西北贫困地区工作等。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择业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贤纳士、选录人才的场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给方是准备走向社会谋职的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择业意向、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需求方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录用所需人员,双方的选择结果由供求关系决定。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类型及特点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突变的、跳跃性的,它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的。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就业市场的类型和特点。
    1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类型和形式
大学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特定的乡付象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毕业生联系工作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依据个人意愿,自行选择,其外在表现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固定场所的,它是无形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
    目前,有形市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从举办的单位来分:
    (1)单个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会、洽谈会),它是针对本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服务行业,邀请与其密切相用人单位参加,主要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市场。
    (2)学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指两所或两所以上的高校联合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为克报就业市场规模小、单位少、效能差而实行的强弱联合或强强联合。
    (3)企业自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举办的、以招聘本企业所需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4)政府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由省、市、区主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组织各高校所设立的大芒生就业市场;二是由地方人事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所设立的人才市场。
    从举办的区域来分:
    (1)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就业市场。
    (2)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国内外的人才中介组织举办的人才市场,实现了毕业生在国际间的相互流动,招聘的人才可在国内外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就业,形成了国际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从举办的类别来分:
     (1)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等学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2)分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指招聘单位对学历层次的要求不同而形成的研究生就业市场、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等。
    (3)分行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中央邵委主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主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
     当然,就业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用一种分类标准来划分尚有其局限性。从目前的现状看,有的有形市场已同时具备几种就业市场的特性。
    无形市场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教育部、中央其它部委、各地方和学校在此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除了教育部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和决策系统外,各地方、各高校为了进一步完善无形市场的建设,都建立了自己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和就业信息库,加强了就业信息的交流,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物力、财力。有的地方和学校还积极研究、探索开展网上招聘和网上择业的模式。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市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1)群体性。每年全国有几百万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它不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是集体的、聚合的,具有鲜明的群体性。
     (2)时效性。毕业生一般从每年7月1日起高校,在此之前,大多数毕业生应落实到具体单位,其时间紧、任务重,且相对集中,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3)需求多变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受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较大,其需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正比,供求关系靠自身是不能调节的。
     (4)形式多样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规模大的,也有规模小的;既有综合的,也有分类的;既有区域的,也有部门的等。
    (5)高层次。与其它人才市场相比,大学毕业生是学有所长的专门人才,层次较高、素质较好、能力较强。
    (6)年轻化。即毕业生的年龄一般较轻,同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年轻”。年龄和知识均具有蓬勃的朝气和锐气,是杜会所急需的新生力量。
    (7)初次性。毕业生初出校门,没有实践经验,且多为第一次择业,即是初次就业。
大学毕业生可根据上述毕业生就业市场特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市场来就业。同时,市场是变化的,毕业生的就业策略和期望值也应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需求大时.毕业生可提高期望值,好中选优;当市场需求较小时,毕业生应降低期望值,低中选高。当然,劣与优,低与高都是相对的,毕业生可酌情而定。
     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择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力和义务.而毕业生最基本的权利是选择权,基本的义务是遵守市场的规则,把个人的志愿与国家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只讲权力不讲义务是不行的。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激烈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一旦进入市场,就是一场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素质的竞争,危机意识是不可缺少的。有了危机感,大学生就会更加珍惜大学生活,集中精力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当然,大学生也应该有待业的准备,因为暂时待业,对社会,对个人,对市场都是一种调节。面对政府机构精简、企业转制,每个大学生都应有找不到工作的心理准备,这是市场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主要现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需求不平衡。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
     (1)学科专业之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时有波动。
     (2)学历之间: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性和开拓性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重心”的上移。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形成了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生、高职生供大于求的局面。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有“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不予考虑”的想法。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低层次、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却较为困难,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地区之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会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
     (4)院校之间: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业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
     (5)用人单位之间: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例如国务院部委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1996年为34 4%,1998年为29.3%,2000年为26.5%,2001年为22.0%。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受大量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丑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符求数量却连年增加。
     2.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此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受到嫌弃而过剩,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从多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政治思想素质好、品德高尚的毕业乍。例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对那  些追求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心就“跳槽”者则  表示极大的不满。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校门到校门,家长、师长包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那些缺乏吃苦精神,“骄”“娇”习气十足,想坐享其成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及其以上等级证书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和一些城市接收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高层次单位要求学生外语六级以上。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例如,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适应能力强,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学生在校期间有论文、作品、著作发表者之所以很“抢手”,也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其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了解毕业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些集体观念淡漠,自以为是,很难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7)身心健康者。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的条件不错,但若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或者体弱多病,甚至未工作先要治病,用人单位也是不愿意接收的。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身体健康检查等,就是对身心素质要求的体现。
    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到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仔在着激励的竞争。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之外,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建立就业“基地”,建立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重心”下移,从刚入学的新生开始,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料,促使学生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就业工作方式上实行“四化”,即态度上主动化,时间上经常化,力量上全化,手段上信息化。
    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宣传自己的力度,树立企业形象,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此外,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等。
     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基本形成。尽管社会已形成了全国和地区性的各类人才市场,但由于市场规模大,缺乏严格的市场规则,或者由于针对性不强,而使就业签约率不高。相比之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常年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学校的中介作用可以充分得以发挥等,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就业市场签约率较高,市场的效益发挥较好,以其高效、可靠、真实、规范而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高校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已对学校举办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依赖性。这标志着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基本形成。
     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1)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指导和服务。据统计,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80%是通过学校来落实就业单位的。目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正在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即通过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来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2)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得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择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许多“过来人”对此深有体会。
    (3)毕业生就业市场正从传统的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指导的手段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毕业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
    (4)就业关系合同化。即无论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只要录用毕业生,都必须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供求形势将发生变化。随着大学生的扩招,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会迅猛增加,然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却增速有限。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人才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的减员增效以及成人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挑剔。这样一来,势必造成部分专业、少数毕业生供过于求.形成了“求职难”状态,部分毕业生也会因此暂时待业。同时,农村、基层单位及边远地区将成为一些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2.无形市场加快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争夺的加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择业自由度的增大,毕业生除利用有形市场直接洽谈外,更多地将通过无形市场――即在不见面的远程情况下进行。网络、传真、电话等会越来越显示出在择业方面的巨大活力。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信息进行自我推销.可以在远程情况下与用人单位见面交谈。学校将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
    3.就业市场更加规范。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就业市场的行为不规范,市场制度不健全。诸如非法职业介绍机构随意插手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应聘中的弄虚作假,供需双方的轻率违约,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各种乱收费现象以及某些招聘活动中的非公开、非公正行为的存在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然而,今后几年随着我国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将进一步完善,并不断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良好择业氛围将会逐步形成。同时,就业市场将常年开放,井与其它人才市场形成互补。
    4.就业市场的功能更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虽已建立,但市场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完善。今后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市场不仅具有有效配置毕业生资源、交流供需信息的功能,而且具有就业指导和服务功能,即包括就业指导、服务、咨询、推荐就业、就业培训及就业测试功能。
    5.宏观调控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毕业生的最佳配置,是大势所趋,但要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还离不开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在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骨干企业、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国防、军工及边远、艰苦地区输送优秀人才方面,今后国家将会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的力度,积极地引导吸引毕业生向这些地区和单位就业。
                                      第三节   就业程序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选择职业有了自主权。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受国家政策、就业法规的指导和制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前应该了解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及相关的就业政策,收集处理信息,做好资料准备和心理准备,慎对应聘和签约。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的一般工作程序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机构主要有教育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这些管理机构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大致如下:
   (一)分析形势,制定政策。教育部对年度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确定年度的就业工作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各部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本地区、本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意见,各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学校主管部门文件要求,结合本校毕业生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细则。
   (二)资源统计和资格审查。毕业生资源统计工作一般在每年的九月份开始进行。资源统计内容包括毕业生毕业专业、姓名、性别、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培养类别等。资源统计是一项十分重要和严肃的事,既不能有丝毫差错又不能弄虚作假,凡是属于国家正式派遣的毕业生都必须是招生时列入国家任务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各高校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工作。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地方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毕业生的资源统计工作,并按时报送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部在每年的11月份左右向各地区、各部门提供下一年度的毕业生资源情况,包括毕业生所在的学校、所学专业以及毕业生来源地区等。各地区、各用人单位要向国家教育部提供毕业生需求信息。国家教育部负责向社会及时通报毕业生资源情况和需求情况,并及时组织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
    毕业生资格审查工作在每年12月份左右完成,主要从毕业生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审查是否符合毕业条件,对于不符合学校学籍管理有关毕业条款的,给予结业处理。(结业生落实到就业单位后同样可以派遣,只是派遣证上要注明“结业”字样)
   (三)就业指导。各高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包括思想教育、政策指导、形势分析、信息指导、心理辅导、技术指导等,目的是为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在有很多学校将就业指导提前到大二、大三开始,形式也是多样,如:开设选修课、讲座、编《就业通讯》、个别指导等。
   (四)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重要方式。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在每年的12月份至下一年的4、5月份,采取多种形式召开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参加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和开办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毕业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可直接参加这类活动。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应签定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毕业生派遣报到就业的依据。
   (五)《就业协议书》的审查和《报到证》的签发。每年5-6月,高校应做出毕业生鉴定和安排毕业生体检,审查《就业协议书》是否合法有效,手续是否齐全。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凭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签定的《就业协议书》签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外省生源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由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回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就业主管部门报到的《报到证》,同时,以就业计划的形式函告对方就业主管部门,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期内落实就业单位后,由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就业主管部门转签《报到证》。
   (六)派遣、报到接收工作。学校派遣毕业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月底―7月初,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公安部门凭《报到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毕业生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接收手续和户口关系。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岗位和岗前培训等。
   (七)改派和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离校毕业生的派遣。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①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②跨部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的,由学校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育部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调整手续。改派手续一般在每年9月以后开始办理,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1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在择业期内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将《就业协议书》寄送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由学校在规定的时间统一到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办理《报到证》。

                                  二、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程序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了解就业工作运行的客观流程,同时自身也应当遵循合理的择业程序,以便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择业程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一)了解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一步。有人曾经形象地比喻求职择业中不熟悉就业政策的高校毕业生“如同不懂比赛规则而上场比赛的运动员”。的确,面临求职择业的高校毕业生们,如果不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而盲目地去选择职业,那么很可能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甚至处处碰壁。
    目前教育部的就业政策和各地区、各部门的相应政策及高校的毕业生工作细则大致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到西部地区工作;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取消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简化落户手续。对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的政策:毕业生择业期限为2年,档案管理机构免收档案管理服务费,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者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二)分析形势,准确定位。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前,一定要分析当年的就业形势,根据所在院校的地位、声誉、影响;所学专业就业情况及供需分析;学历层次的就业需求;特别是根据自身素质,对自己作一个正确的估价,心中明确差距所在。同时还必须考虑党和人民的需要及学有所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积极、主动的择业心态,这是确保求职成功的一项基础工作。在择业取向上,要遵循有利于发挥素质优势,有利于发展成才,有利于顺利就业的原则。
   (三)收集处理就业信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的能力素养,而且也取决于是否占有大量的就业信息以及能否有效利用信息。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地、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及时运用。
     (四)自荐应聘。高校毕业生在掌握有效需求信息的同时,要做好自荐材料并准备应聘(自荐材料的准备将在第五章作详细介绍)。应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毕业生本人去用人单位面谈、应试;另一种是毕业生在学校和各级地方就业指导管理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聘。无论哪种方式,均要力求提高择业成功率。
   (五)签约。通过双向选择,毕业生确定了用人单位,对方也明确表示录用后,毕业生就可以和用人单位签定由教育部统一制订的协议书。该协议书明确规定了学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本人三方面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协议书一经签定,便视为生效合同,不能随意更改。签约的各方都要守信用,不能做与协议书内容相违背的事情。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又去联系其他单位,“脚踏两只船”。这种做法是不妥的,结果也不会好,往往会几头落空。要记住,不讲信誉的人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
    (六)文明离校与报到就业。毕业生在离开母校奔赴工作岗位之际,既有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怀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还可能有对未来生活的几分不安,有一种相当复杂的心境。青年人,总要想方设法表达这种复杂的心情,关键是应选择有益向上的活动和方式,给母校和老师留下真情和眷恋,给人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文明离校是对新一代高校毕业生应具有的精神风貌的基本要求,广大毕业生应该把良好的学风留给在校的学生。
     毕业生办完离校手续后,就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在规定期限内(一般为1个月)到用人单位或就业部门报到,同时,学校在此时间范围内将毕业生档案转递到用人单位。毕业生报到后,其工资和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工龄从报到之日起算。自《报到证》签发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3个月不去指定单位报到的,国家不再负责其就业。
                                二、大学生择业程序
    总之,就业市场是信息的集散地,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川纽带。建议每一位大学生在择业阶段,多留心一下学校的学生就业工作部门在校园内设立的公告栏和网站,在那里你可以及时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就业招聘活动信息以及新的就业政策业定等;多到学校的学生就业工作部门走走,看看最近有哪些就业活动和信息。同时,你在求职择业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那里得到解决,并能得到相关的就业咨询和服务。对大学生来说,一个完整的择业过程,至少包括收集信息、自我分析、确立目标、准备材料、参加招聘会(投递材料)、参加笔试、参加面试、签订协议、走上岗位等环节。走好择业的每―步,对成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十分重要。
   1.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是就业活动的第一步。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大致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形势。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彤势、社会各行业、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耳。尤其要重点了解本校、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中业生的基本要求等。
    这几年,随着总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农林类毕业生的就业也越来越困难。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第一线急需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农业、林业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矛盾现象说明农林类毕业生就业潜力很大,也说明目前的农业发展和农林毕业生就业中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解决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深入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一批产供销一条龙、农业贸易一体化的农业经济实体。农村城镇和乡镇的企业需要大量人才,农林类毕业生应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就业潜力。此外,农林类毕业生还有另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那就是到农村基层自办实业。
    在农、林类各专业中,社会需求量大小不一。从过去情况看,需求较多的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含在新专业目录的“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中)、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道路与桥梁、园林、林产化工等专业;需求量较小的有农学、桑学、茶学、植物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学、园艺。此外,一些农林院校办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较为困难。
近些年来,一方面由于农业院校收费较低,有一些优惠照顾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学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办学层次,这些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人们轻视农业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农业院校招生和就业状况都有所回升。
    (2)政策和法规信息。例如国家及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
   (3)具体用人单位的信息。例如:自己所学专业哪些用人单位需要?需求数量是多少?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状况、文化背景、艾展前景、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毕业十的具体安排使用意图等。
   (4)就业活动安排信息。比如什么时候召开企业说明会,什么时候举办招聘会或供需洽谈会等。

                                 第四节  大学生的择业特点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择业标准、择业渠道、择业办法以及在择业中所呈现出的矛盾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择业意识增强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强烈。具体表现在:
    1.从“等待分配”变成“主动出击”。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被社会和广大毕业生所接受,毕业生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他们摆脱被动依靠、消极等待的思想,树立竞争择业的观念,并主动出击,提早准备,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通过竞争,寻求理想的职业;通过竞争,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例如,许多大学生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社会需求,主动“推销”自己;有的提早准备,了解市场“行情”,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有的则主动学习求职知识和技巧,并灵活应用;还有的甚至从低年级开始就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并将学习、实习、社会实践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2.由注重“择业结果”变成注重“择业基础”。过去许多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如何去求职,如何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即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平时的就业准备,即择业的基础。如今,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在求知择业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楚。不少大学生意识到“学业”是“择业”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努力提高竞争的“实力”。因此,他们发奋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今,学校校园中所出现的学习风气不断浓厚,学习自觉性日渐提高丑“外语热”“计算机热”“辅修课热”“考研热”等,都是大学生为适应市场需要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二、择业观念时尚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及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井日渐时尚。具体表现出以下几点:
     1.“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改变“一步到位”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他们在毕业时,只要有基本认可的用人单位接纳,就先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不合适,再重新选择职业。有了一段就业和择业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自信心和实力,时机和条件到来时,即可大显身手,走艰苦创业之路,去追逐自己理想的事业。
    2.到非国有单位就业的观念。过去,部分人片面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才算就业,而对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就业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因而不愿去这些单位就业。即使暂时去丁,也不作长期打算,留恋公职,留恋干部身份。如今,广大毕业生已摒弃了这种  狭隘的就业观念,树立了新的就业观。只要能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才干,又能服务于社会,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  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只要有合适的工作就是就业。这  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已淡化“公有”  “私有”的观念。树立起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意识。
    3.淡化“专业对口”的观念。随着人才培养的竟口径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今,愈来愈多的  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已淡化了“专业对口”的观念,而星“学以致用”的原则下,发挥了素质优势,在更加广泛的就业范围和领域内,寻求理想的职业。
    4.自主创业的观念。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不是向社会寻求工作,而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创业。例如,有的人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办公司,尤其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素质优势。有的则“另起炉灶”,从小事做起逐步发展。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也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5.正确对待“待业”的观念。随着毕业生中待业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对待“待业”也有了正确的观念。很多人意识到,待业不仅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杜会现象、而且暂时的待业不等于永久性失业。部分大学生经过短时期暂时待业后,可能会很快找到就业岗位。因此他们积极争取即时就业,同时对待业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6.“适时跳槽”的观念。在过去传统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由于个人很少有择业选择的机会,因而“一次就业定终身”成了以往大学生普遍的就业心理。而在当今“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氛围下,职业流动不仅得到大学生们心理的认同,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加快社会职业的流动。这些变化,打破了“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代之以职业流动和“适时跳槽”等观念的确立。正因为如此,许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充分发挥专长、大显身手。还有的人不顾自己的自身条件和专业特长,盲目攀比,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的目标,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择业时犹豫不决。例如,有部分毕业生同时与多个用人单位联系,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符合自己的理想,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之间难以取舍。甚至还有极少数毕业生,到离校时才匆忙选定单位,可到单位报到后又后悔;但迟迟不肯签约,还要继续寻找新单位,总希望找到更好的单位,最后因拖延时间而失去机会。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固其择业时或左顾右盼,摇摆不定,错失良机;或择业目标脱离实际而使自己要么“低就”,要么“高攀”,难以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因毕业生择业时的反反复复,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对用人单位也不利。同时,也会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建议使用IE7以上 1024*768像素浏览 Copyright 2007-2014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网 地址:江西·上饶·罗桥 邮编:334109